lutube下载地址

呼和浩特代理報稅
您當前的位置 : 首 頁 > 新聞資訊 > 行業新聞

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

2021-03-27 09:14:32

中(zhong)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(fa)   

字體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
  (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《關于修改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〉的決定》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《關于修改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〉等四部法律的決定》第二次修正)

 

目  錄


  第(di)一(yi)章 總  則

  第二章 應納(na)稅所(suo)得(de)額

  第三(san)章 應納稅(shui)額(e)

  第四章 稅收優惠(hui)

  第五(wu)章 源泉扣(kou)繳(jiao)

  第六章 特別(bie)納稅調整

  第七(qi)章 征收(shou)管理

  第八(ba)章 附  則(ze)


第一章 總  則


  第一(yi)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(he)國(guo)境內,企(qi)(qi)業(ye)(ye)和(he)其他(ta)取(qu)得(de)收(shou)入(ru)的組(zu)織(以下統稱企(qi)(qi)業(ye)(ye))為企(qi)(qi)業(ye)(ye)所(suo)得(de)稅(shui)的納(na)稅(shui)人,依照(zhao)本法(fa)的規定繳納(na)企(qi)(qi)業(ye)(ye)所(suo)得(de)稅(shui)。

  個人獨(du)資企業、合伙企業不適用(yong)本(ben)法。

  第二條 企業(ye)分為居民企業(ye)和非居民企業(ye)。

  本法(fa)(fa)所稱居民企業(ye),是指依(yi)法(fa)(fa)在中(zhong)(zhong)國境內成立,或者依(yi)照外(wai)國(地區)法(fa)(fa)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(zhong)(zhong)國境內的企業(ye)。

  本法所(suo)稱非居(ju)民企(qi)業,是指(zhi)依照外(wai)國(guo)(地區)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(li)機構(gou)不在中國(guo)境內,但(dan)在中國(guo)境內設立機構(gou)、場所(suo)的(de),或(huo)者在中國(guo)境內未設立機構(gou)、場所(suo),但(dan)有來(lai)源于(yu)中國(guo)境內所(suo)得的(de)企(qi)業。

  第三條 居民企業應(ying)當就其來(lai)源于中(zhong)國境內、境外的所得繳(jiao)納企業所得稅。

  非居民(min)企業(ye)在(zai)中國境內設立機(ji)構、場所的(de),應當就其(qi)所設機(ji)構、場所取得的(de)來源于中國境內的(de)所得,以及發生(sheng)在(zai)中國境外但與其(qi)所設機(ji)構、場所有(you)實際聯(lian)系的(de)所得,繳(jiao)納企業(ye)所得稅。

  非居民企(qi)業(ye)在中(zhong)國境內未設立機構、場(chang)所(suo)(suo)(suo)的(de),或者(zhe)雖設立機構、場(chang)所(suo)(suo)(suo)但(dan)取得的(de)所(suo)(suo)(suo)得與其(qi)所(suo)(suo)(suo)設機構、場(chang)所(suo)(suo)(suo)沒有實際聯系的(de),應當就其(qi)來(lai)源于(yu)中(zhong)國境內的(de)所(suo)(suo)(suo)得繳納企(qi)業(ye)所(suo)(suo)(suo)得稅。

  第四(si)條 企業所(suo)得稅的稅率為25%。

  非居(ju)民企業取得(de)本法(fa)第三(san)條第三(san)款規定(ding)的所(suo)得(de),適(shi)用稅率(lv)為20%。


第二章 應納稅所得額

 

  第五條 企業(ye)每一納(na)稅年度(du)的收(shou)入(ru)(ru)總額(e),減除(chu)不征稅收(shou)入(ru)(ru)、免稅收(shou)入(ru)(ru)、各(ge)項扣除(chu)以及允許彌(mi)補的以前年度(du)虧損后的余額(e),為應(ying)納(na)稅所得額(e)。

  第六條 企業(ye)以貨幣形(xing)(xing)式和非(fei)貨幣形(xing)(xing)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(de)收(shou)(shou)入,為收(shou)(shou)入總額。包(bao)括:

  (一)銷售(shou)貨物(wu)收入;

  (二)提供勞務(wu)收(shou)入(ru);

  (三)轉(zhuan)讓(rang)財產收(shou)入;

  (四)股息、紅利等權益(yi)性投資(zi)收(shou)益(yi);

  (五)利息收入;

  (六)租(zu)金(jin)收(shou)入;

  (七(qi))特許權使用(yong)費收入;

  (八)接受捐贈收入;

  (九)其他收入。

  第(di)七條 收(shou)入(ru)總額中的下列收(shou)入(ru)為不(bu)征稅收(shou)入(ru):

  (一)財政撥款;

  (二)依法收(shou)取并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(shou)費(fei)、政府(fu)性基金;

  (三)國務(wu)院規(gui)定的其他(ta)不征稅收入。

  第八條 企業實際(ji)發生的(de)與取得(de)收(shou)入(ru)有關的(de)、合理的(de)支(zhi)出(chu),包括成本、費用、稅金、損失和其(qi)他支(zhi)出(chu),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(suo)得(de)額時扣除。

  第九條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(zeng)支出,在(zai)年度利潤(run)總額12%以內的部分,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;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%的部分,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。

  第(di)十條 在計(ji)算應納稅所得額時,下列支出(chu)不得扣除:

  (一)向(xiang)投資者支付的股(gu)息、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(kuan)項;

  (二)企業所得稅(shui)稅(shui)款;

  (三)稅收滯納(na)金;

  (四)罰金、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;

  (五)本法第九條(tiao)規定以外的捐贈支出;

  (六)贊助支(zhi)出;

  (七)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;

  (八)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(qi)他支(zhi)出。

  第(di)十一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,企業按照(zhao)規定(ding)計算的固定(ding)資產折(zhe)舊,準(zhun)予扣除(chu)。

  下列(lie)固定資產(chan)不得(de)計算折(zhe)舊扣除:

  (一)房屋、建(jian)筑物以(yi)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(chan);

  (二)以(yi)經(jing)營租(zu)賃方(fang)式租(zu)入的固定資(zi)產;

  (三)以融(rong)資租(zu)賃(lin)方式(shi)租(zu)出的固(gu)定資產;

  (四)已足額提取折舊仍(reng)繼續(xu)使用的固定(ding)資產;

  (五)與經(jing)營活動無關(guan)的固定資產;

  (六(liu))單(dan)獨(du)估價作為固定資(zi)產入(ru)賬的(de)土地;

  (七)其(qi)他不(bu)得計算折舊(jiu)扣除(chu)的固定(ding)資產(chan)。

  第十(shi)二(er)條 在計算應納(na)稅(shui)所得額時,企(qi)業(ye)按(an)照規定計算的(de)無形資(zi)產攤銷費用,準予扣除。

  下(xia)列無形資產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除:

  (一)自行(xing)開發的(de)支出已在計算應(ying)納稅所得額時扣(kou)除的(de)無形資產;

  (二)自(zi)創商譽;

  (三)與經營活(huo)動無關的無形資(zi)產;

  (四)其他(ta)不得計(ji)算攤(tan)銷費用扣除的(de)無(wu)形資產。

  第(di)十三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(e)時,企業(ye)發生的(de)下列支出作為長期待攤(tan)(tan)費用,按照規定攤(tan)(tan)銷的(de),準(zhun)予扣(kou)除:

  (一)已足額(e)提取折(zhe)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(chu);

  (二)租(zu)入(ru)固(gu)定資產的改建支出(chu);

  (三)固定資(zi)產的大修(xiu)理(li)支出(chu);

  (四)其(qi)他應當作為長期待攤費用(yong)的(de)支出。

  第(di)十四條(tiao) 企業(ye)對外(wai)投資期間(jian),投資資產的成本(ben)在(zai)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。

  第十(shi)五條 企業使用或者銷(xiao)售存(cun)貨,按照規定計(ji)算的存(cun)貨成本,準予(yu)在計(ji)算應納稅所得(de)額時(shi)扣除。

  第十(shi)六條 企業轉讓資產,該(gai)項資產的凈值(zhi),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。

  第十七條(tiao) 企(qi)業(ye)在匯總計(ji)算繳納企(qi)業(ye)所得稅時,其境(jing)外營業(ye)機構的虧損(sun)不(bu)得抵減境(jing)內(nei)營業(ye)機構的盈(ying)利(li)。

  第十八條 企業納稅年(nian)度(du)發生的虧(kui)損,準予向以(yi)(yi)后年(nian)度(du)結轉,用以(yi)(yi)后年(nian)度(du)的所得彌(mi)補,但結轉年(nian)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(nian)。

  第(di)十(shi)九條 非居(ju)民企業取得(de)本法第三(san)條第三(san)款規定的所得(de),按照下列方(fang)法計算(suan)其應納(na)稅所得(de)額:

  (一)股息(xi)、紅利(li)等權益性(xing)投資(zi)收益和利(li)息(xi)、租(zu)金、特許權使用費所得(de)(de),以收入全額(e)為應納稅所得(de)(de)額(e);

  (二)轉讓財產所得,以(yi)收入全額減除財產凈值后的余額為應納稅(shui)所得額;

  (三)其他所得,參照前兩項(xiang)規定的方法計算應納(na)稅(shui)所得額(e)。

  第(di)二(er)十條 本章規定(ding)的(de)收入、扣除的(de)具(ju)體范圍、標準(zhun)和(he)資(zi)產的(de)稅務處理(li)的(de)具(ju)體辦法,由國務院財政、稅務主管部(bu)門(men)規定(ding)。

  第二十一(yi)條 在(zai)計(ji)算應納稅(shui)所得額時(shi),企業財務、會計(ji)處(chu)理辦法(fa)與稅(shui)收(shou)法(fa)律、行政法(fa)規的規定不(bu)一致(zhi)的,應當依照稅(shui)收(shou)法(fa)律、行政法(fa)規的規定計(ji)算。

呼市稅務咨詢


第三(san)章 應(ying) 納 稅 額


  第二(er)十(shi)二(er)條 企業的(de)應納稅所得額(e)乘以(yi)適用(yong)稅率,減除依照(zhao)本法(fa)關于稅收優惠的(de)規(gui)定減免和抵免的(de)稅額(e)后(hou)的(de)余(yu)額(e),為應納稅額(e)。

  第二十三條 企業取得(de)的(de)下(xia)列(lie)所(suo)得(de)已在境外繳(jiao)納(na)的(de)所(suo)得(de)稅稅額(e)(e)(e),可(ke)以從其(qi)當期應(ying)納(na)稅額(e)(e)(e)中抵(di)免,抵(di)免限額(e)(e)(e)為該項(xiang)所(suo)得(de)依照本法規定計算的(de)應(ying)納(na)稅額(e)(e)(e);超(chao)過抵(di)免限額(e)(e)(e)的(de)部分,可(ke)以在以后(hou)(hou)五個年度內,用每年度抵(di)免限額(e)(e)(e)抵(di)免當年應(ying)抵(di)稅額(e)(e)(e)后(hou)(hou)的(de)余額(e)(e)(e)進(jin)行抵(di)補:

  (一)居民(min)企(qi)業來(lai)源于中國境外(wai)的應稅所得(de);

  (二)非居民企業在(zai)中(zhong)國境(jing)內設立機(ji)構、場所(suo),取得(de)發生在(zai)中(zhong)國境(jing)外(wai)但與該(gai)機(ji)構、場所(suo)有實(shi)際聯系的(de)應稅所(suo)得(de)。

  第二(er)十四條 居民企(qi)(qi)(qi)(qi)業(ye)從其直接或(huo)者間接控制的(de)外(wai)(wai)國企(qi)(qi)(qi)(qi)業(ye)分得的(de)來源于中國境外(wai)(wai)的(de)股息、紅利等權益(yi)性投資(zi)收益(yi),外(wai)(wai)國企(qi)(qi)(qi)(qi)業(ye)在境外(wai)(wai)實際繳納的(de)所(suo)得稅(shui)稅(shui)額中屬于該項所(suo)得負擔的(de)部分,可(ke)(ke)以作(zuo)為該居民企(qi)(qi)(qi)(qi)業(ye)的(de)可(ke)(ke)抵免(mian)境外(wai)(wai)所(suo)得稅(shui)稅(shui)額,在本法第二十(shi)三條規定的(de)抵免(mian)限額內抵免(mian)。

 

第四章(zhang) 稅 收(shou) 優(you) 惠


  第二十(shi)五條 國(guo)家(jia)對(dui)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(ye)和項目(mu),給予企業(ye)所得(de)稅優惠。

  第二(er)十六(liu)條 企(qi)業的下列收入(ru)為免稅收入(ru):

  (一)國債利息收入;

  (二)符合條(tiao)件(jian)的居民(min)企業之間的股(gu)息、紅(hong)利等權益性(xing)投資收益;

  (三)在中國境內設立機(ji)構、場所(suo)(suo)的(de)非居民企業(ye)從居民企業(ye)取得(de)與(yu)該機(ji)構、場所(suo)(suo)有實際聯系的(de)股息、紅(hong)利(li)等權益(yi)性投資收(shou)益(yi);

  (四(si))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。

  第二十七條 企(qi)業的下列所得(de),可以免(mian)征、減(jian)征企(qi)業所得(de)稅(shui):

  (一(yi))從(cong)事農、林、牧、漁業項目的所得;

  (二)從事(shi)國家重點扶持的(de)公共基礎(chu)設施(shi)項目投(tou)資經營的(de)所(suo)得;

  (三)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(hu)、節(jie)能節(jie)水項目的所得;

  (四)符合條件的(de)技術轉(zhuan)讓(rang)所(suo)得;

  (五)本法第三(san)條第三(san)款規定的所(suo)得。

  第二十八條(tiao) 符合條件(jian)的小(xiao)型微(wei)利企業,減按20%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。

  國家需要重點扶持(chi)的高新(xin)技術企(qi)業,減(jian)按15%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。呼市稅務咨詢

  第(di)二十九(jiu)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(de)(de)自治機關對本民族自治地方的(de)(de)企(qi)業應繳納(na)的(de)(de)企(qi)業所(suo)得稅中(zhong)屬(shu)于地方分享的(de)(de)部分,可以決定減(jian)征或者(zhe)免征。自治州、自治縣決定減(jian)征或者(zhe)免征的(de)(de),須報(bao)省、自治區、直(zhi)轄市人民政府批(pi)準。

  第三十條(tiao) 企業的下(xia)列支出,可(ke)以在計算(suan)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:

  (一)開發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工藝發生的研(yan)究開發費用;

  (二)安置殘疾人(ren)員(yuan)及國家鼓勵安置的(de)其他(ta)就業人(ren)員(yuan)所支付(fu)的(de)工資。

  第三十一(yi)條 創(chuang)業投(tou)資(zi)企業從事(shi)國家需要重點扶(fu)持和(he)鼓勵的(de)創(chuang)業投(tou)資(zi),可以按投(tou)資(zi)額(e)的(de)一定(ding)比例抵(di)扣應(ying)納稅所得額(e)。

  第三十二條 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(yu)技術進步(bu)等原因,確(que)需加(jia)速折(zhe)(zhe)舊的,可以縮短折(zhe)(zhe)舊年(nian)限(xian)或者采取加(jia)速折(zhe)(zhe)舊的方法(fa)。

  第三十(shi)三條 企業綜(zong)合利(li)用資源,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(ce)規定(ding)的(de)產品所取(qu)得的(de)收(shou)(shou)入(ru),可以在計算(suan)應納稅(shui)所得額時(shi)減計收(shou)(shou)入(ru)。

  第三十四(si)條 企業購置(zhi)用(yong)于環境保護、節(jie)能節(jie)水、安全生產等專用(yong)設備的(de)投資額(e),可以按一定比例實(shi)行稅額(e)抵(di)免。

  第三十五條 本法(fa)規定的(de)(de)稅(shui)收優惠的(de)(de)具體辦法(fa),由國務院規定。

  第三十(shi)六條 根據國(guo)民經濟和社會(hui)(hui)發展的(de)需要,或者(zhe)由于突(tu)發事件等原因對企(qi)業(ye)(ye)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的(de),國(guo)務院可以制定企(qi)業(ye)(ye)所得稅(shui)專項優惠政(zheng)策,報全國(guo)人民代表大會(hui)(hui)常務委(wei)員會(hui)(hui)備案。


第五(wu)章 源 泉(quan) 扣 繳(jiao)


  第三十(shi)七條 對非(fei)居民企業取得本法(fa)第三條第三款(kuan)規定的所得應繳(jiao)納的所得稅(shui),實(shi)行源泉扣(kou)(kou)繳(jiao),以支(zhi)付人為扣(kou)(kou)繳(jiao)義(yi)務人。稅(shui)款(kuan)由扣(kou)(kou)繳(jiao)義(yi)務人在每次支(zhi)付或(huo)者(zhe)到期(qi)(qi)應支(zhi)付時,從(cong)支(zhi)付或(huo)者(zhe)到期(qi)(qi)應支(zhi)付的款(kuan)項(xiang)中扣(kou)(kou)繳(jiao)。

  第(di)三十八條(tiao) 對非(fei)居民企業(ye)在(zai)中國(guo)境內取(qu)得工程(cheng)作(zuo)業(ye)和(he)勞務(wu)所得應繳(jiao)納的(de)所得稅,稅務(wu)機關(guan)可以(yi)指定(ding)工程(cheng)價(jia)款(kuan)或者勞務(wu)費(fei)的(de)支(zhi)付人(ren)為(wei)扣繳(jiao)義務(wu)人(ren)。

  第三(san)十九條 依照本法(fa)第(di)三十七條(tiao)、第(di)三十八條(tiao)規定應當(dang)扣(kou)繳(jiao)的(de)所得稅(shui)(shui),扣(kou)繳(jiao)義務(wu)人(ren)未依法(fa)扣(kou)繳(jiao)或者無法(fa)履行扣(kou)繳(jiao)義務(wu)的(de),由納稅(shui)(shui)人(ren)在所得發生地繳(jiao)納。納稅(shui)(shui)人(ren)未依法(fa)繳(jiao)納的(de),稅(shui)(shui)務(wu)機(ji)關可(ke)以(yi)從該納稅(shui)(shui)人(ren)在中國境內其他(ta)收入項(xiang)目的(de)支付人(ren)應付的(de)款(kuan)項(xiang)中,追繳(jiao)該納稅(shui)(shui)人(ren)的(de)應納稅(shui)(shui)款(kuan)。

  第四十(shi)條 扣繳義務人每次代扣的稅款,應當自代扣之日起七日內繳入國庫,并向所在地的稅務機關報送扣繳企業所得稅報告表。呼市財務管理


第(di)六章(zhang) 特別納稅調整


  第四十一條 企業(ye)與其關(guan)聯方之間的業(ye)務(wu)往來,不符合(he)(he)獨立交易原(yuan)則而減少企業(ye)或者其關(guan)聯方應納稅(shui)收入(ru)或者所(suo)得額的,稅(shui)務(wu)機關(guan)有權按照合(he)(he)理方法調整。

  企(qi)業(ye)與(yu)其關聯(lian)方(fang)共同(tong)開(kai)發、受(shou)讓無形資產,或者共同(tong)提(ti)供、接受(shou)勞務發生(sheng)的成本,在計算應(ying)納稅所(suo)得額時(shi)應(ying)當按照(zhao)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(tan)。

  第(di)四(si)十二(er)條 企(qi)(qi)業可以向稅務(wu)機(ji)關(guan)提出與其(qi)關(guan)聯方之間業務(wu)往來的定價(jia)原則和計算方法,稅務(wu)機(ji)關(guan)與企(qi)(qi)業協商、確認(ren)后,達成(cheng)預約定價(jia)安(an)排。

  第四十三條(tiao) 企業向(xiang)稅務(wu)機關報送(song)年度(du)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(biao)時(shi),應當就其與關聯方之間(jian)的業務(wu)往(wang)(wang)來,附送(song)年度(du)關聯業務(wu)往(wang)(wang)來報告表(biao)。

  稅務機關(guan)在(zai)進行關(guan)聯(lian)業務調(diao)(diao)查(cha)時,企業及其(qi)關(guan)聯(lian)方,以及與關(guan)聯(lian)業務調(diao)(diao)查(cha)有關(guan)的其(qi)他企業,應(ying)當按照(zhao)規定提供(gong)相關(guan)資料。

  第四十四條 企業(ye)不(bu)提供與其關聯方之間(jian)業(ye)務(wu)(wu)往(wang)來資料,或者(zhe)提供虛(xu)假、不(bu)完(wan)整資料,未能真實反映其關聯業(ye)務(wu)(wu)往(wang)來情況的,稅務(wu)(wu)機(ji)關有權依法核(he)定其應(ying)納稅所得額。

  第四十五(wu)條 由居(ju)民(min)企(qi)業,或者(zhe)由居(ju)民(min)企(qi)業和(he)中國居(ju)民(min)控制的(de)設立在實際稅負(fu)明顯低于(yu)本法第(di)四條(tiao)第(di)一(yi)款規定稅率水平(ping)的(de)國家(地(di)區)的(de)企(qi)業,并非由于(yu)合理的(de)經(jing)營需要而(er)對利潤(run)不作分配或者(zhe)減少(shao)分配的(de),上述(shu)利潤(run)中應歸(gui)屬于(yu)該(gai)居(ju)民(min)企(qi)業的(de)部分,應當計(ji)入該(gai)居(ju)民(min)企(qi)業的(de)當期收入。

  第四(si)十六條(tiao) 企(qi)業從其關(guan)聯方接受的(de)債權性投(tou)資與權益性投(tou)資的(de)比例超過規(gui)定標準而發生的(de)利息(xi)支出,不得在計算(suan)應(ying)納(na)稅所得額(e)時扣除(chu)。

  第四十七條(tiao) 企業(ye)實施(shi)其他不具有合(he)理商業(ye)目(mu)的的安排而減(jian)少其應納稅(shui)收(shou)入或者所得額(e)的,稅(shui)務機關(guan)有權(quan)按(an)照合(he)理方(fang)法調整。

  第(di)四十八(ba)條 稅(shui)務(wu)(wu)機關依照(zhao)本章規定作出納稅(shui)調整,需要補征稅(shui)款的,應當補征稅(shui)款,并按照(zhao)國務(wu)(wu)院規定加收(shou)利息。


第七章 征 收 管 理


  第(di)四十九條(tiao) 企業所得稅的征收管理除本(ben)法規定外,依照《中華(hua)人民共(gong)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》的規定執(zhi)行。

  第(di)五十(shi)條(tiao) 除(chu)稅(shui)收法律、行政(zheng)法規另有規定外,居民企(qi)業以企(qi)業登(deng)記(ji)注冊地為納稅(shui)地點(dian);但登(deng)記(ji)注冊地在境外的,以實際管理機構所(suo)在地為納稅(shui)地點(dian)。

  居(ju)民企(qi)業在中國(guo)境內(nei)設立不具有法人資格的(de)營(ying)業機(ji)構的(de),應當匯總計(ji)算并繳納企(qi)業所得稅。

  第(di)五十(shi)一條 非(fei)居民(min)企業(ye)取(qu)得本法第(di)三(san)條(tiao)第(di)二款(kuan)規定(ding)(ding)的所(suo)得,以(yi)機構(gou)(gou)、場(chang)所(suo)所(suo)在地(di)為納(na)(na)稅(shui)地(di)點。非(fei)居民(min)企業(ye)在中國境內設(she)立兩個或(huo)者(zhe)兩個以(yi)上機構(gou)(gou)、場(chang)所(suo),符合國務(wu)院稅(shui)務(wu)主管部門(men)規定(ding)(ding)條(tiao)件的,可(ke)以(yi)選(xuan)擇(ze)由其主要機構(gou)(gou)、場(chang)所(suo)匯(hui)總繳(jiao)納(na)(na)企業(ye)所(suo)得稅(shui)。

  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,以扣繳義務人所在地為納稅地點。呼市財務費用

  第五(wu)十(shi)二(er)條 除國務院(yuan)另有規定外,企業之間不得(de)合并(bing)繳納企業所(suo)得(de)稅。

  第(di)五十三(san)條 企(qi)業(ye)所得稅(shui)按(an)納(na)稅(shui)年度計算。納(na)稅(shui)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。

  企業(ye)在一(yi)個(ge)納(na)稅(shui)(shui)年(nian)度(du)中(zhong)間開業(ye),或(huo)者終止經營(ying)活(huo)動,使該(gai)納(na)稅(shui)(shui)年(nian)度(du)的實(shi)際經營(ying)期(qi)不足十二個(ge)月(yue)的,應當以其實(shi)際經營(ying)期(qi)為一(yi)個(ge)納(na)稅(shui)(shui)年(nian)度(du)。

  企業依法清算時(shi),應(ying)當以清算期間作為一個納稅年度。

  第五(wu)十四條 企業所得稅分月或者分季預繳。

  企(qi)業應當自月份或者季度終了之日起(qi)十(shi)五日內(nei),向稅(shui)務(wu)機關報(bao)送預繳企(qi)業所得稅(shui)納(na)稅(shui)申報(bao)表,預繳稅(shui)款。

  企業(ye)應(ying)當自(zi)年度終了之日(ri)起五個月內,向稅(shui)務機(ji)關(guan)報(bao)(bao)送年度企業(ye)所(suo)得稅(shui)納稅(shui)申(shen)報(bao)(bao)表,并匯算清(qing)繳,結清(qing)應(ying)繳應(ying)退稅(shui)款。

  企業在報送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,應當按照規定附送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有關資料。

  第五(wu)十五(wu)條 企業(ye)在年度中間終止(zhi)經(jing)(jing)營(ying)活動的,應當自實際經(jing)(jing)營(ying)終止(zhi)之日起六十日內,向稅(shui)(shui)務機關辦理當期企業(ye)所得(de)稅(shui)(shui)匯(hui)算清繳。

  企(qi)業應(ying)當在辦理注銷登記前,就其清算(suan)所(suo)(suo)得向稅務(wu)機(ji)關申(shen)報(bao)并依法繳納企(qi)業所(suo)(suo)得稅。

  第五十六條(tiao) 依(yi)照本法(fa)繳納的企業所(suo)得稅,以人民(min)幣計(ji)算(suan)。所(suo)得以人民(min)幣以外的貨幣計(ji)算(suan)的,應(ying)當折合成人民(min)幣計(ji)算(suan)并繳納稅款。


第八(ba)章 附(fu)  則


  第五十七條(tiao) 本法(fa)(fa)公(gong)布前(qian)已經批(pi)準(zhun)設立的企業,依照(zhao)當(dang)時的稅(shui)收法(fa)(fa)律(lv)、行(xing)政法(fa)(fa)規規定(ding),享(xiang)(xiang)受低稅(shui)率優(you)(you)(you)惠的,按(an)照(zhao)國務(wu)院(yuan)規定(ding),可(ke)(ke)以在(zai)本法(fa)(fa)施(shi)行(xing)后五(wu)年(nian)內,逐步(bu)過渡到(dao)本法(fa)(fa)規定(ding)的稅(shui)率;享(xiang)(xiang)受定(ding)期(qi)減(jian)免(mian)稅(shui)優(you)(you)(you)惠的,按(an)照(zhao)國務(wu)院(yuan)規定(ding),可(ke)(ke)以在(zai)本法(fa)(fa)施(shi)行(xing)后繼續享(xiang)(xiang)受到(dao)期(qi)滿為止(zhi),但因未(wei)(wei)獲(huo)利而尚未(wei)(wei)享(xiang)(xiang)受優(you)(you)(you)惠的,優(you)(you)(you)惠期(qi)限從本法(fa)(fa)施(shi)行(xing)年(nian)度起計算。

  法律設置(zhi)的(de)(de)發(fa)展對(dui)外(wai)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(liu)的(de)(de)特(te)定地區(qu)(qu)內(nei),以及國務院(yuan)已規定執行(xing)上述地區(qu)(qu)特(te)殊(shu)政策的(de)(de)地區(qu)(qu)內(nei)新(xin)設立的(de)(de)國家(jia)需要重點扶持的(de)(de)高新(xin)技術企(qi)業,可以享受過(guo)渡性稅收優惠,具體辦法由國務院(yuan)規定。

  國家已確定的其他(ta)鼓(gu)勵類企業,可以按(an)照(zhao)國務院(yuan)規定享受減免(mian)稅優惠。

  第五(wu)十八條 中華人民(min)共和國政府同(tong)(tong)外國政府訂立的(de)有關稅收的(de)協(xie)定(ding)(ding)與本法有不同(tong)(tong)規定(ding)(ding)的(de),依照協(xie)定(ding)(ding)的(de)規定(ding)(ding)辦理。

  第五十九條 國(guo)務(wu)院根(gen)據(ju)本法制定實施(shi)條例(li)。

  第(di)六十條 本法自(zi)2008年1月1日起施行。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》和1993年12月13日國務院發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》同時廢止。




最近(jin)瀏覽:

lutube-lutube下载-lutube下载地址-lutube最新地址 lutube-lutube下载-lutube下载地址-lutube最新地址 lutube-lutube下载-lutube下载地址-lutube最新地址